刚看完柴静做的这期节目,关于杨永信的网瘾治疗所。我的归结是:该治疗所用电击(这样一种导致巨大痛苦的方式)作为惩罚手段,配合说教和感化来帮助沉迷网络者脱离网瘾。其正面评价在于,至少在表面上,该方法使许多人脱离了网瘾,这些成功案例进一步吸引更多家长用诱骗和强迫等方式将自己的孩子送来治疗;负面评价在于,这种手段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是不人道的,并且那些经过治疗的孩子是出于对电击的恐惧而认错,还是真正从内心感觉到自己的问题并改正?
对整个事件,我有几个疑问。
一、网瘾是否可以避免?
从采访最后,柴静对治疗中心的家长和孩子做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网瘾患者的家庭存在父母间关系紧张,孩子与父母关系紧张,家长对孩子施加暴力,父母(由于忙于事业或知识所限)对孩子缺乏关爱和沟通,孩子感受到孤独等问题。在这种环境下,互联网无疑是孩子获得关爱、获取信息、与人交流的最方便的渠道。不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引人沉迷的东西也正在互联网上流行,因为用户的沉迷正是他们获取经济利益的途径。于是,问题家庭、追求金钱的网络运营者犹如电源的正负两极,连推带拉地将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送进了互联网的“虎口”,导致了沉迷。
那么,这两个诱发因素是否能被解决?
问题家庭:1)现在处在青春期的这些孩子,他们的父母辈基本上都没有经历过互联网,面对孩子的沉迷,他们是无法理解的,无法用引导的方法,便往往付诸暴力,使问题恶化。2)父母忙于生计,他们即使愿意,也不可能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3)作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学校之外缺少同龄人的陪伴,这是国家政策的必然结果。4)对于城市中的孩子,能让他们获取快乐的事物只有人造物而没有大自然,面对电脑上的各种丰富体验,其他的人造物(书本、玩具)显得苍白无力,或者没有条件获取(比如缺乏体育设施和场地),使孤独得不到排遣。
网络原因:吸血是资本家的本性,即使面对的是孩子。
那么,能解决吗?
二、医院的做法是否正当、科学?
首先,杨永信所用的电击设备在2000年就因人道问题被国家取消使用许可。这种电击会对尚在生长发育中的大脑造成什么影响?
其次,杨永信声称的数十种治疗手段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电击惩罚的基础上,比如,违反管理条例或者在“心理大课堂”上的不配合行为,一周内累积5次即应接受一次“行为矫正治疗”,即电击。在采访中,杨永信也亲口承认,“必须让他产生一种不舒适的体验才能产生效果”,所以,电击的惩罚和痛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这种疗法是否会带来“屈打成招”的后果?
三、家长将孩子送来接受这样的“治疗”是否得当?
采访中的家长代表表现出了极端的无奈,也就是,面对孩子的网瘾,他们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而网瘾已经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阴影,送孩子来接受治疗,即使明知会给孩子带来痛苦,但“是为孩子好”。
疑问在于,这样“集中营”式的治疗是否就是唯一的手段,如果是,难道没有更科学和人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了吗(这是对政府、科学界和整个社会的发问)?“为孩子好”而对其施加惩罚式的管教,到底有没有一个道德的和安全的底线?
=====
问完这些问题后,才觉得这已经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个电击疗法能够存在并被推广,就证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至少,在患者家长眼中的严重性,否则哪个家长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受苦?那么接下来的这些解决步骤看起来就更像空谈了。
对于政府和社会,要解决对网络从业者,包括游戏运营商、网吧等的约束和管制,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网游防沉迷系统到现在看来只是一纸空文。然后,要解决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独生子女的孤单问题,引导他们将时间投入有益的也能让他们“沉迷”的活动中去,毕竟现在的独生子女要面对和过去一样的孤独,但又要面对比过去更多的诱惑。然后,要提高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能力和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然后,要研究预防措施失败之后的治疗措施,才能防止各种不科学的手段大行其道。然后,……
这似乎更像是对整个国家的考验。